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外科学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
目的 :评价后路小切口下应用膨胀性椎间融合器行腰椎融合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2014年3月确诊为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资料,将采用膨胀性融合器行腰椎融合术的病例归为A组,共28例;将采用椎弓根内固定系统行腰椎融合术的病例归为B组,共29例。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腰痛评分标准评定临床疗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患肢疼痛的改善情况;采用腰椎前凸角评价手术节段腰前凸的变化;椎间植骨融合按照Suk标准判定,同时观察过伸过屈位时置入物的稳定性。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结果:A组切口长度4.1±0.4cm、手术时间73.0±28.6min、出血量159.0±50.4ml、引流量180±88.6ml、住院时间7.5±1.2d;B组切口长度12.3±1.6cm、手术时间131.0±26.8min、出血量358.0±46.7ml、引流量360±78.6ml、住院时间16.6±1.5d,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出血量、引流量、住院时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A组明显低于B组。两组随访时间均为12~26个月,A组平均12.9±7.8个月,B组平均13.7±6.9个月,两组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并发症:A组3例出现脑脊液漏,B组2例出现脑脊液漏,两组均无感染、神经根损伤及内置物松动、移位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两组椎间植骨均获得融合或可能融合。末次随访时,A组JOA评分由术前的4.52±1.87分提高为12.57±2.95分、改善率(76.81±7.2)%,VAS评分由术前的4.45±1.66分降为1.92±0.64分,腰椎手术节段前凸角由术前的16.82°±1.78°变为21.9°±1.59°;B组JOA评分由术前的4.71±1.62分提高为12.31±2.86分、改善率(73.86±8.6)%,VAS评分由术前的4.68±1.13分降为2.13±1.92分,腰椎手术节段前凸角由术前的17.33°±2.61°变为15.9°±3.26°。两组间JOA评分、改善率及VAS评分同时间点对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间腰椎手术节段前凸角术前对比无显著差异性(P0.05)、末次随访时对比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后路小切口下应用膨胀性融合器行腰椎融合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与应用椎弓根内固定系统一样的临床疗效和融合效果,同时具有创伤小、住院时间短、能够维持腰椎曲度的优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比分析一期单纯前路或后路病灶清除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结核的疗效及其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216例腰椎结核患者的资料,选择单纯前路或后路手术治疗且随访超过3年的单节段腰椎结核患者纳入研究。共纳入117例,其中前入路一期行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者为前路组(45例);后入路一期行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者为后路组(72例)。对比两组间的创伤指标(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影像学指标(植骨融合时间、后凸Cobb角、矫正率)及临床疗效指标[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改善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前路组的手术时间(207.9±30.9min)、术中出血量(409.5±107.9ml)、住院时间(11.5±1.2d)均低于后路组(287.5±30.7min、835.7±161.9ml、19.2±1.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前路组为15.56%(7/45),后路组为13.89%(10/72),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性融合时间前路组为7.6±1.2个月、后路组为7.5±1.2个月,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前路组为12.37°±1.58°,较术前(27.66°±6.83°)明显改善,改善率为(55.28±5.45)%;后路组为7.91°±1.34°,较术前(28.84°±8.32°)明显改善,改善率为(72.57±3.17)%,后路组在改善后凸畸形方面优于前路组(P0.05)。末次随访时,前路组和后路组ODI分别为(10.10±1.38)%和(7.90±1.84)%,改善率分别为(72.11±2.12)%和(78.55±1.57)%,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分别为1.21±0.67分和2.31±0.83分,改善率分别为(85.98±5.45)%和(72.57±5.04)%,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式治疗腰椎结核均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前入路行病灶清除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手术时间短、出血少、住院时间缩短,且不破坏正常的后路韧带复合体(PLC),术后腰背痛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骨桥切断、凹侧松解、半椎体切除治疗儿童轻中度混合型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的效果。方法:2001年1月~2013年1月对32例椎体分节障碍混合椎体形成障碍的先天性脊柱侧后凸患儿行后路半椎体切除的同时,行凹侧骨桥切断、松解,利用椎弓根钉棒系统矫形。其中男10例,女22例;年龄4~12岁(7.8±4.2岁)。侧凸Cobb角58.3°±12.5°(35°~78°),后凸Cobb角47.6°±15.6°(13°~55°),躯干偏移18.2±5.5mm(11~32mm)。畸形位于T7~L3,顶椎位于胸段11例、胸腰段13例、腰段8例。合并脊髓纵裂3例,神经根囊肿1例,脊髓拴系综合征1例。结果:手术时间230±125min(160~270min),术中出血量590±113ml(310~850ml)。术中2例置钉过程中出现椎弓根骨折,调整固定节段后完成矫形。术后1例出现单侧下肢麻木无力,予甲强龙及脱水剂治疗1周后症状缓解;2例出现脑脊液漏。术后脊柱侧凸Cobb角13.8°±7.1°(5°~28°),矫正率(76.3±9.5)%;脊柱后凸15.1°±3.9°(0~20°),矫正率(68.3±11.2)%;躯干偏移距离3.1±2.3mm(0~11.6mm)。随访18.4±12.6个月(12~60个月),末次随访时侧凸矫正率丢失(3.9±1.6)%,后凸矫正率丢失(2.3±0.9)%,无内固定松动及断裂发生。结论:对儿童轻中度混合型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行后路一期半椎体切除的同时,将凹侧分节障碍的骨桥予以切断、松解,再通过椎弓根钉棒系统矫形,可获得满意的矫形效果。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